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其脱胎于石器,成长于青铜时代,嬗变于礼崩乐坏,发展于秦汉统一,繁荣于唐宋时期,此时期的玉器礼器逐渐减少,特别是宋代,玉器更加世俗化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辽金是北方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其玉器制作虽受中原影响较大,但却具有其突出的民族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春水”和“秋山”,它起源于辽代帝王春、夏、秋、冬“四时捺钵”的习俗。所谓的“捺钵”是契丹语,指的就是辽代帝王和贵族按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商议国事、游牧渔猎、讲武受贡。
这一制度长盛不衰,到了金代就改为了春、秋两季的捕猎活动。金朝诸帝在春天到河边纵海东青鹘捕鹅雁,在秋季到山林中狩猎鹿虎熊兔。
虽然“春捺钵”和“秋捺钵”始自辽契丹,但当时很少将鹰鹘捕鹅雁和山林虎鹿等题材纹饰反映在玉器上,目前未见出土器,辽代的與服制度中也没有春水、秋山纹饰的记载。金代女真人将这一题材典章化、制度化,并正式定名为“春水”、“秋山”,成为金代最流行的艺术题材之一。
辽金元时期,春水、秋山玉制作精湛,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纹饰上写实与抽象相结合,构图上有的采用对称的均齐式,构图唯美。
工艺上采用深层、多层立体镂空透雕来进行雕刻,立体感强,生动鲜活,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生活特色,将其独特的草原捺钵文化,浓缩在小小的玉器上,反映出其质朴率真的民族性格,展现出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平。
平面的春水、秋山玉多采用高浮雕、双层或多层镂空透雕等雕刻技法,工艺复杂,雕刻精细,均为单面雕。纹饰之间布局合理,相互辉映,构图唯美,有沉稳、大气之感,体现当时的一种流行之美。
圆雕的春水玉、秋山玉多采用多层、深层立体镂空雕刻的制作工艺,纹饰精美,造型生动,花纹繁缛,立体感强,工艺精湛,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大量使用阴刻凹线来表现鹘、天鹅、大雁等鸟类的翅膀,树木花叶的纹理,虎、鹿等动物的毛皮,人物的衣褶等,使器物平面凹凸,有立体感,使器物构图更显丰满洒脱。
制作工艺还有管钻、剔挖、深挖、翻卷、减地、起凸等技法,还有少量玉器运用染色等方法。无论浮雕与透雕,大部分边缘为锯齿状或波浪纹,边缘为直线的较少,增加了器物的美感,使器物显得刚劲俊伟,沉郁浑朴,艺术性强。
辽金时期的春水玉雕刻最为写实,雕琢粗犷,画面朴拙。圆形环托高浮雕、镂雕春水玉图画的特点是:只雕刻鹘攫鹅,周围没有花草杂饰。画面雕琢粗犷,以高浮雕表现主体,以粗阴刻线雕琢细部,鹘与鹅的动作神态非常传神,整个画面富于动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金代晚期和元代春水玉雕刻最为精湛,雕琢细致,刻画逼真。圆形环托高浮雕、镂雕春水玉图画的特点是:除了雕刻鹰鹘捕鹅雁外,周围还增加了很多花草杂饰。采用多层透雕的方式,环的特征已经不明显,器物的背面保留椭圆形环状,并在器物两侧,各留一缺口,一侧较大的隧孔是与绦钩相连,另一侧稍小的孔应与绦带固定。
和田玉“出道”的30年来,像翻着筋斗云般疯涨身价!在经济环境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上演“疯狂的石头”。但你以为的籽料,或许不是真实的...
这些手镯翠色看起来都很漂亮,价格也不算太贵,但唯一遗憾的是,它们是做假的翠青,并且,随着翠青的大火,这些逼真的假翠青在市场上也越来越多……...
简约出了雅致、简约出了精巧、简约出了大气、简约出了风骨、简约出了内秀与深遂、简约出了内涵与外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虚室生白,吉祥...
相信大家还是一般偏向于购买雕琢后的和田玉器,俗话说“玉不雕不成器”嘛,在雕琢过程中去除了玉料上原有的一些瑕疵,让和田玉的美更好的体现了出来...
玩和田玉,可能有两大类是玩家们最关心的,分辨籽料和分辨俄料。分辨籽料的方法多种多样,看皮色看毛孔看玉质等等,那么俄料呢?怎么快速的区分俄料,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