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师刻刀下的善与恶!

三五玉2023-04-05 16:18:43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在菩提树下证悟后发出的第一个感慨就是,天下众生皆成佛道。他看到了众生的本性无二无别。《华严经》中佛也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放下执着了,但有妄想分别,就成阿罗汉;放下执着和分别,但还有妄想,是菩萨的境界;妄想分别执着全都放下了,就成佛了。佛法无他,“放下”而已。我国著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也说,“愚人”和“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

image

当年六祖慧能到黄梅五祖道场求道时,目不识丁又生得瘦小,一副山野樵夫的模样。连五祖初见他时,都称他为“獦獠”。五祖说:“你这个獦獠,又从岭南来,怎么能够成佛呢?慧能道: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我这个獦獠,形象上虽然和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别?

当时五祖道场最被众人看好的神秀,其实根机不如慧能。在慧能舂米八个月后,一首谒语让他得到了五祖传下的衣钵。但五祖道场众僧的嫉妒和嗔恨,让慧能不得不躲在猎人队伍中整整十五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神秀之所以不得道,就是因为未明心见性。

image

“一念之间”是佛教用语,亦是直指人心,最为切要的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悲心转起,即入菩萨乘中”。我们在世间生活,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福是祸?是贵是贱?都在一念之间。

大千世界,每个生命都有一念,是成佛,是成魔,自己选择!一念,不是冥想,也不是幻觉,是我们对待机会的眼光和瞬间的灵感,是经验积累,生命阅历的表现和发自内心对美好的追求。image

玉雕师为何偏爱“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题材一直都是玉雕师们巧用僵石料、两色料的典范,籽料中有很多僵石半生的玉料,如果按照之前挖脏去绺的做法倒是一劳永逸,但是会破坏原石的天然形态。“一念之间”的素材出现正好填补了契合人与自然的和谐。

另一种玉雕师想要表达的其实主要意思就是在提醒世人做人做事要遵守原则,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不要做自己后悔的事情!

佛与魔是同源同生,却是相走极端,大千世界同载佛性与魔性,同存人心,造就人性。佛与魔原无定性,只是随着心念的善恶变换而已。魔与佛是公平的,善与恶也是公平的。人亦不能摆脱万物的定规,天气有好坏之分,人有善恶两性。

image

这也正是一念之间题材给我们带来的警示!但是很多玉友只是看起表面,不了解其内!

善人有恶念,只不过这种恶念埋在心里的深处,被大多数的善念所积压,一旦这种恶念冲破了层层善念,善人也会变成恶人。

image

而恶人亦有善念,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坏人,受各种原因的精神或者肉体的刺激才让一个人变成所谓的恶人,如善变恶一样,一旦潜在心底善心发现,恶人也会变善的,这也是一念之间真正的意义所在!

一念而从善,一念而从恶,一念而成佛,一念而成魔。一切皆在一念之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