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说:“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随着小年的到来,“回家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
前段时间,媒体做了个调查:春节你最担心的事是什么?排在第一的回答竟是:担心子女不能回家过年。其实,大家想回的不只是那个儿时的家,内心更渴望回到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故乡。这种关怀是从家庭开始的,渐至邻里、亲人、朋友、乡里、社区,然后是整个国家和天下。
这才是中国人“过年回家”背后的真正文化意味。小年,晓年。小年,小念。腊月二十三,一年岁尾最甜蜜的提醒。再过六天,新年如期而至。一整年的辛劳和风雨都将画上美丽的休止符。水仙抽了花骨朵,桌案上佛手也生出淡淡的橙香。归家的讯号已响起,游子的心早已奔向故里。长路漫漫,奔波疲惫,朝向家的脚步,不会停歇。
年关将近,曾经清冷的院落,此时又落满归家的跫音。烛光摇影里,归家人的脸上有一种稳稳的幸福。团圆,是最珍贵的年味。如果没有家人,再热闹的年也只显得仓皇。君自故乡来,应归故乡去。还好,这一年的漂泊,有白云替我回望;还好,借着约定俗成的日子,让我可以安心归来。“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帝京岁时纪胜》古时,小年是不逊于中秋的重要节日。无论是在外为官或是经商,都会赶在祭灶日前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关于小年,历来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其意官家小年为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南宋之前政治中心多在北方,受此影响:故而北方小年为腊月二十三。而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则多以腊月二十四为准。具体时间虽有不同但无论哪天過年人们辞旧迎新的祈盼都是一致的。小年是送灶神的日子,灶官,是夏朝便备受尊崇的神。其身份众说纷纭:有炎帝,有祝融,有老妪,有老夫妇。先秦时期,灶神位列“五祀”之一。
五祀分别为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晋代以后,灶神成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
民间则有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在娶妻之后花天酒地,败光家业,沦为乞丐。后上街乞讨,竟到了前妻家。悔恨不已,羞愧难当,便钻入灶台里烧死了。玉帝得知后,认为张生并非罪不可赦,便封其为灶王爷。每年小年之时,灶王爷便会上天向玉帝禀报这家的善恶,以便玉帝进行赏惩。于是民间便有了小年送灶王爷、祭灶之举。
现代人则把灶王爷看做“一家之主”。家中的大小事情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了今日上天汇报,人们欢送他有一个隆重的仪式清早起来,蜡烛点香摆满一桌珍馐佳肴,感谢他老人家一年的庇佑。除了上香送酒外,人们也隐隐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于是用融化的糖抹在灶王爷嘴上,望其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恭送灶王爷骑马升天,希望他吃着欢喜。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总含着灶糖甜滋滋的味道。老话讲“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小年也是一个吃糖日。一年的时光都揉碎了,制成那灶糖的甜,供在烟火缭绕的年画前。嘎吱香甜的灶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是一种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麦芽糖。其粘性大,拉成丝条状的称为“关东糖”,制成扁圆状裹着细密芝麻的称为“糖瓜”。
灶糖,因拉制过程中,会形成很多蜂窝状气泡。吃起来酥脆香甜。由灶王爺嘴裡的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年必備的零食。
无论形状样子如何,吃了以后包管:嘴上黏,心里甜。每到年关,便会觉得,时间像突然被谁拨快一样。反倒想不起,童年时是多么渴望新年到来。撕下旧日历,剪了新头发,买了新衣裳,一年终矣,时光匆匆,是长大后才体会到的无奈。红烛熏得双眼几欲流泪,而画上的灶神爷却似在微笑。名义上是甜灶王爷,实际上都甜了孩子们的嘴。桌子摆满鸡鸭鱼肉,灶台上挂着腊肠,烟火气弥漫的厨房里,有忙碌的身影。孩子们偷嘴吃的快乐,是成年人无法体会到的甜蜜。有了这份人情味和烟火味,属于中国人的年味,才能生生不息地传承。小年夜,妯娌围坐,谈笑风生间,手中一刻不停地挥动着剪刀。精致地窗花是手眼的高度配合。是对吉祥福气的期盼。
窗花代替了稀缺鲜花装点房屋,一双平日劳作的双手,即使生满老茧,握上剪刀,便生春风。
大红的窗纸,在剪刀里飞速变化,再一伸展,便是一幅幅美丽吉祥的图样。各色各样的动植物更是栩栩如生——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捧寿,犀牛望月,莲年有鱼,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
好看的窗花映着窗外的朵朵腊梅,日子瞬间就有了美好的祈盼。“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祝新岁之安。”——宋·吴自牧《梦梁录》小年时节,各家各户都会早起,打扫房间院落、清洗衣物。北方谓之“扫年”、“扫房”,南方谓之“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得起个大早,扫房擦窗,洗衣清物,刷锅涮瓢。因 “尘”与“陈”谐音,故掸尘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连同旧岁中所遇到的不快。除旧迎新,就是要以干净清爽的心,来迎接事事如意的新年。等到一家团圆时,人们默默许下心愿。祈愿来年:家和万事兴。除尘洗浴外,民间还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寓意从头开始。新的希望,就是在这些细节里,逐渐明朗清晰起来。同样开始忙碌的,还有各家各户都开始写春联。春联是一家人的门面,故而极被重视。民间讲究有神必贴,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赞美祈福之言,也讲究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的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妙语连珠。写好春联,大年就近了。天南地北,千门万户,伴随着大街小巷的爆竹声,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坐在一起,面对着美味佳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时光如梭,一年至此,已是尾声。小年代表着旧岁的结束,也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如果说春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小年則是狂欢前夜的兴奋与忙碌。祭灶,回顧過去一年的得失,洒扫,清理家院的積塵,忙年,期待新春的来临……
回首向来时日,有得有失,有苦有乐。所有年初问过的问题,逐渐都有了答案。小年,晓得旧年,笑迎新年。
费孝通有过一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他说“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个人就是那块石头,而家、国、天下就像一圈圈波纹,人伦可以说是中国人思考一切的起点。 这种对血缘的回溯而引发的情感,是天然而真实的。因为没有一个外在的神,在中国人观念中,必然只有家才能成为一切价值的源头。所以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过年回家绝非看看父母那么简单,它既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神圣力量一种敬畏和信仰,也包含着对个人生命价值的重新沉思和认定。 当我们的生活变得日益多元,年,就像一个原点。它以崭新的形式重新呈现,给每一个游子以归属感和力量。有了这份故人情,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每一个进程中有岸停泊,打点行囊,在亲人的叮咛声中,再次投入每一个美丽的明天。
拍下玉石再次上架出售就能赚钱,没人购买平台还负责保底收购。近日,扬州的吴先生在网上炒作玉石,最终只收到了三块价值千元的劣质玉石,自己被骗8万...
“2022天工玉石雕刻作品展”是本届国际珠宝展的亮点活动之一。天工玉石雕刻作品大赛以“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的玉雕人才”为宗旨,呈现出...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北方传统的小年,部分南方地区,明天也将迎来小年,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但无论哪天,都浸润着人们喜迎新年的心情,念起小年...
5月19日,德宏州盈江县公安局民警将追回的百万玉石原石返还到受害群众手中,看到财物失而复得,受害群众激动不已,“没想到自己的玉石原石能这么快追...
“世界5A中国高质量百强县”镇平玉雕历史悠久,始于夏商,兴于汉代,精于明清,盛于当今。目前镇平玉雕产业规模大,种类全,人才多,集原石销售、玉石加工、...